期刊简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杂志(双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介入心脏学会、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专业性学术刊物。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本刊以广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最新专业领域资讯及临床领先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301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4-1581/R

邮发代号: 51008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出版地区 广东

出版地区 广东

订购价格 235.00

杂志荣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 杂志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3015
  • 国内刊号:44-158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2014年第8期文章
  •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1年7月到2013年11月来我院诊治的44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155例,非房颤组28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BNP水平,比较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血浆BNP水平。结果回顾分析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组血浆BNP水平。结论血浆BNP水平有望成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重要血浆生物学标志......

    作者:李晶;任久林 刊期: 2014- 08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本院接诊的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加用美托洛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5.0%(38/40)优于对照组70.0%(28/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 08

  • 中枢神经系统首发的主动脉夹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以中枢神经系统首发的AD(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AD病人20例,对20例病人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以中枢神经系统为首发临床症状的AD病人占同一时期AD病人的15.87%。结论对伴有或者没有伴有胸部、腹部、腰部疼痛以及休克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的病人,一定要警惕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

    作者:杨丽 刊期: 2014- 08

  • 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经日立单层螺旋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对螺旋CT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根据DeBakey进行分型:I型5例,为16.67%,II型6例,为20%,III型19例,为63.33%,均有不同密度真假腔和分隔两者内膜。其中有19例的真假腔密度高过假腔,11例真假腔的密度极为相似。C......

    作者:俞贵林 刊期: 2014- 08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动脉壁对机械损伤的愈合反应。RS与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机制有关,其中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是RS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月环;赵瑞平 刊期: 2014- 08